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亚洲及太平洋部高级顾问曹奈杰(Nigel Chalk)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官方博客iMFdirect上发表的最新博客(节选): 

财新记者  李增新 整理

中国已成为“愤怒的小鸟”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。这款游戏的玩家几乎无处不在,今年在中国的下载量预计将达到1 亿左右。我不禁想到,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与持续增长的通胀忧虑有关,是否是对那些(越来越昂贵的)顽皮绿猪的一种报复呢? 

在过去一年里,有关中国经济的观点经历了反复变化,从对经济复苏的忧虑,到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痛心,最后又回到对硬着陆问题的担心。 

基金组织中国工作组的观点可能有些令人吃惊。我们认为,中国的通胀将在今年中期达到顶峰,下半年将呈下降趋势。因此,没有理由为通货膨胀大惊小怪。 

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的是,中国的诸多竞争激烈的制造部门仍一如既往地存在着产能过剩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,从而极大降低了由强劲需求导致的通胀风险。 

与此同时,中国的劳动力供应总体上仍是过剩的(尽管高级技术工人稀缺),这有助于抑制工资增长,使它不至于远远走在生产力的前面。对于这样一个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半数都用于投资,且具有结构性劳动力盈余的经济体来说,是不大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制约和一般意义上的“经济过热”的。 

遇到了瓶颈么?是的。存在技能缺口么?毫无疑问。出现了经济的广泛过热么?没有。但这并不是说不存在通胀问题。在两个差异极大的领域,中国的需求压力都不言自明。 

餐桌上的通胀

中国面临着来自食品领域的巨大且不稳定的通胀压力。为什么通胀如此集中在整个消费篮子中的这一部分呢?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食品供需极为紧张,供给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反应也是缓慢且无力的。这将带来一种不安全的复杂局面:国内供给的任何波动——无论是出于气候还是禽畜病原因——都将很快转变成对生鲜食品价格的巨大影响。全球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只会使这一总体形势更为严峻。 

这并不是靠进口更多食品来缓解国内供给紊乱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。中国的食品需求是无比巨大的。 

中国正面临巨大且时有发生的食品冲击,这些冲击主要来自国内,时不时给消费物价指数带来大幅波动。它们由最初对生鲜食品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消费篮子的其他部分,并在非食品领域的通胀中稍稍显露,继而在6-12 个月后逐渐消散。宏观经济政策虽有助于阻止冲击从食品领域向其他领域扩散,但在应对这些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却无能为力。 

我们再来看看最近一轮的通胀情况。通胀7 月已经见顶并将在下半年快速消退。 

不幸的是,正当中国似乎将要走出通货膨胀的迷雾森林时,猪肉行情却又生事端。由于存在周而复始(且“意如其名”)的“猪周期”,再加上某些当地生猪疾病,猪肉价格一路飙升。如今我们发现,这一事件在更广范围内推升了通胀势头,再次启动了传导机制。不过,考虑到这一趋势已有一段时间,那么现在就开始反转宏观经济政策未免为时过早。 

令人宽慰的是,此轮食品价格冲击的规模小于以往;“猪周期”在不久后就会逆转,其影响理应很快消失。但令人难过的是,中国向常态和低通胀回归的时间又被再一次推迟了。可恶的小猪! 

 

英文原文:http://blog-imfdirect.imf.org/2011/09/11/pork-prices-and-chinas-inflation-outlook/

中文地址:http://www.imf.org/external/chinese/np/blog/2011/091111c.pdf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IMF

IMF

1篇文章 12年前更新
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) 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,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。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、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,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;总部设在华盛顿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1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1年 1篇